著名的郑和下西洋的时间具体是在什么时候
次数 | 时间范围 |
---|---|
第一次 | 1405年-1407年 |
第二次 | 1407年-1409年 |
第三次 | 1409年-1411年 |
第四次 | 1413年-1415年 |
第五次 | 1417年-1419年 |
第六次 | 1421年-1422年 |
第七次 | 1431年-1433年 |
郑和下西洋时间
郑和下西洋时间 郑和几次下西洋的时间分别为:永乐三年六月十五日(1405年7月11日),永乐五年(1407年),永乐七年九月(1409年10月),永乐十年(1412年)十一月,永乐十四年十二月十日(1416年12月28日),永乐十九年正月三十日(1421年3月3日),宣德五年六月九日(1430年6月29日)。 明朝太监,航海家、外交家。 第一次:永乐三年六月十五日(1405年7月11日),三宝太监郑和第一次受命下西洋。 第二次:郑和回国后,立即进行第二次远航准备,这次远航的主要是送外国使节回国,规模较小。 永乐七年(1409年)夏,郑和船队还朝。 第三次:永乐七年九月(1409年10月),成祖命正使太监郑和、副使王景弘、候显率领官兵二万七千余人,驾驶海舶四十八艘,从太仓刘家港启航。 第四次:永乐十年(1412年)十一月,成祖命正使太监郑和,副使王景弘等奉命统军二万七千余人,驾海舶四十,出使满剌加,南渤里,彭亨,孙剌等国。 第五次:永乐十四年十二月十日(1416年12月28日),明成祖命郑和等人护送古里、爪哇、溜山、喃渤里、彭亨各国使者及旧港宣慰使归国。 第六次:永乐十九年正月三十日(1421年3月3日),明成祖命令郑和送十六国使臣回国。 第七次:宣德五年六月九日(1430年6月29日),明宣宗朱瞻基命郑和出使西洋忽鲁磨斯、锡兰山、古里、、加异勒等二十国及旧港宣慰司。
郑和下西洋的时间
1、第一次下西洋:1405年6月。2、第二次下西洋:1407年10月13日。3、第三次下西洋:1409年10月。4、第四次下西洋:1413年11月。5、第五次下西洋:1417年6月。6、第六次下西洋:1421年3月3日。7、第七次下西洋:1430年。8、公元1405年之后的28年间,郑和七次奉旨率船队远航西洋,开辟了贯通太平洋西部与印度洋等大洋的航线。这一系列航行比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早87年,比达·伽马早92年,比麦哲伦早114年。当时明朝在航海技术,船队规模、航程之远、持续时间、涉及领域等均领先于同一时期的西方,创造世界航海史的奇迹。9、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船只最多(240多艘)、海员最多、时间最久的海上航行,比欧洲国家航海时间早半个多世纪,是明朝强盛的直接体现。
请问郑和下西洋是在哪些时候?
郑和下西洋的七次航海分别发生在1405年到1433年之间。具体年份和次数是这样的:1.1405年-1407年2.1407年-1409年3.1409年-1411年4.1413年-1415年5.1417年-1419年6.1421年-1422年7.1431年-1433年每次航行都带回了许多珍宝和各地的特产,也增进了中国与沿线国家的友好关系。这些航海展示了当时中国强大的海上力量和先进的航海技术。有什么其他问题吗?
郑和下西洋分别时间顺序
再次诏令郑和出海。第七次下西洋历时3年多,郑和船队走访了近20个国家,还派出随员特地到伊斯兰圣地麦加朝圣。扩展资料:永乐三年(1405年)六月乙卯
郑和下西洋(明朝历史事件)
历史事件 郑和下西洋是指明代永乐、宣德年间,明成祖派遣三宝太监郑和担任正使,率领船队出使“西洋”的海上远航活动,首次航行始于永乐三年(1405年),末次航行结束于宣德八年(1433年),共计七次。 郑和下西洋 起止时间 朱棣、郑和 郑和下西洋是明朝初年的一场海上远才酒航活动。 1405年至1433年,中国航海家郑和奉明成祖(朱棣)及宣宗(朱瞻基)命令,率庞大船队(2万多人)七下西洋,和平急洋走顺造访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亨、真腊、古里、暹罗、榜葛剌、阿丹、天方、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目前已知最远曾达东非、红海。 永乐三年(1405年)六月,郑和第一次下西洋,至宣德八年,经28年,共七下西洋。 前三次主长者担从美周领非良支校要在印度以东,最远到达古里。 第相磁部电许案四次开始到达西亚、东非地区。 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船只最多(240多艘)、海员最多、时间最久的海上航行,比欧洲国家航海时间早半个多世纪。 郑和的航行之举远远超过将近一个世纪之后的葡萄牙、西论罪星班牙等国的航海家,如麦哲伦、哥伦布、达伽玛等人,堪称是“大航海时代”的先驱,是唯一的东方人。 郑和下西洋既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友好往来和经济交流,也带动了人口迁移(华人移什一久居南洋),促进了南洋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 [1]。 个人觉的这很好笑,这个方法可行吗,海外那么大,建文要是真的跑到海外,单单靠郑和与各国的首脑礼尚往来一下行吗?。 而且如果成祖真的担心建文帝王的话,那么他更应该担心的是建文是否在国内(到国外了就成不了大气),他应院里目排宜富选经评取矛该在国内逐家的旁查。 他应该进行七次全国性的普查。 更重要的是,下西洋总共有七次,第七次的时候是白笑司笑守基他儿子发起的。 他的孙子还准备了第八次(不过由于一个官员的从中作梗而停止)。 因此下西洋只是民间的说法。 凡覆载之内,日月所照、霜露所濡之处,其人民老少,皆欲使之遂其生业,不至失所”。 这一段话,天这么大,天底下的人我都不希望策烧输师般他们失所,为什么呢?我奉了天命,我是天子,我都让他们过好生活,不让他们失所,第一个。 “今特遣郑和赍敕,普谕朕意”。 “尔等祗顺天道,恪遵朕言取迅磁两使封思,循礼安分,毋得违越,不可欺寡,不可凌弱,庶几共享太平之福”。 什么意思?说你们都要遵守天道,不能够因为你们人多就欺负人家少数,不许你们以强凌弱,大家要共享太平之福。 这个理想很好啊,这是朱棣的一个想法,所阻怎液者概以现在我派郑和到置笑错金密止束色你们那里,告诉我的这番意图,这一个理想是明成祖朱棣,对于天下秩序的设想。 我把它改称“天朝礼制体系”巴胶声微升演教滑现频,向全天下宣传自己关于世界秩序的理想,这个秩序就是“天朝礼制体系”,就是全天下的各个国家之间不意盐读争味此青你季能够凌弱,不能够欺寡,共享太平之福的这么一个和谐的世界,这是朱田次染航但降光染距路商棣的最终理想,这个理想来源于哪里呢?来源于中国传统的儒家的天下观,中国的儒表服都我往则远伯我怀具家天下观,宣传的是:天子受天命统治中国,覆载之内不论近远,大家一律平等,不能够以强凌弱,以众暴寡。 所以朱棣希望通过郑和,去宣传他的天评下秩序的理想,建立天朝礼制体括土临次时系,最终实现共享太平之福。 所以郑和的军队所到之处并没有侵略别人的土地,并没有掠夺别人的人口,并没有抢夺别人的财物。 “薄来”,我从你那儿取来的东西少,很少,厚往薄来,这个思想是明太祖朱元璋提出来的,明成祖唱清相劳境有怀研温棉朱棣仍然坚持了这个思想,所以郑和每到一地都要给当地有大量的赏赐。 既然采取了这样的方针,他达到距观有了什么样的目的呢?所达目的首先是有很多国家,随着郑和的出使纷纷地到明朝来访问,当时叫做“朝贡”,我们把它叫做“朝贡贸易”,就是明朝和很多国家之间建立了朝贡贸易关系,用冷转上势拉应突传统的词叫做:“威德遐被,四方宾服”。 有威有德,因为中国当时力量强大,当时经济力量也强大,对各地有威有德,四方宾服,明朝的中国叫获供律晚战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地位。 就是它的范围的广泛比汉朝、唐朝大得多,“成功骏烈,卓乎盛矣”,真是兴盛得不得了。 第一次下西洋人数据载有27800人。 永乐五年九深底绝副效晶冷赵范月十三日(1407年10月13日)出发,到达文莱、泰国、柬埔寨、印度等地,在锡兰山迎请佛牙,随船带回,永乐七年夏(1409年)回国。 第二次下西洋人数据载有27000人。 永乐七年九月(1409年10月)从太仓刘家港启航,姚广孝、费信、参外马欢等人会同前往,到达越南、马来西亚、印度等地,回国途中访锡兰山,承血三永乐九年六月十六(1411年7月6日)回国。
郑和下西洋时间
在七次航行中,三宝太监郑和率领船队从南京出发,在江苏太仓的刘家港集结,至福建福州长乐太平港驻泊伺风开洋,远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拜访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包括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亨、真腊、古里、暹罗、榜葛剌、阿丹、天方、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地,己知最远到达东非、红海。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船只和海员最多、时间最久的海上航行,也是15世纪末欧洲的地理大发现的航行以前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系列海上探险。然而,关于郑和船队的航海目的、航行范围等史实以及对七次航行的评价,仍存在争议。郑和下西洋的时间:第一次下西洋1405年6月。第三次下西洋1409年10月。第四次下西洋1413年11月。第五次下西洋1417年6月。第七次下西洋1430年。
郑和
郑和墓位于今。 郑和11岁时被明军俘虏,先至南京,后又到了北京。 14岁时被阉后选入时为燕王的朱棣当童奴。 建文元年(1399年),朱棣举兵与建文帝争夺皇位,28岁的郑和跟随朱棣多次征战,累建战功,赐姓郑,提拔为四品\"内官监\"太监。 从明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起,郑和先后率领庞大船队七下西洋,经东南亚、印度洋远航亚非地区,最远到达红海和非洲东海岸,航海足迹遍及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 宣德八年(公元1433年),他在归途中客死古里(今印度南部西海岸)。 水手、军卒、医官、买办等约两万人,分乘宝船百余艘,浩浩荡荡,比起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的三艘载重不到百吨的船,规模大得多。 从1405年到1433年,七次航行前后用了28年时间,历经37个国家。 别名马三保、三宝太监、马三宝、三保太监郑和早年于史无载,《明史‧郑和传》仅载:\"郑和,云南人,世所谓三保太监者也。 \"据云南昆阳《故马公墓志铭》载,郑和为马哈只(轶名)第二子,长子马文铭,姐妹四人,然此说为孤证,学界存疑。 据此推断\"其被阉入宫,当在洪武十四年(1381年)傅友德沐英定云南时\",并推测入宫时当在10岁左右,此亦为其生年来源然亦全为推测,并无实证,学界亦有疑问。 郑和少年时就在朱棣身边长大,跟着朱棣南征北战,是\"靖难之役\"的有功之臣,并被朱棣皇帝视为心腹。 但是,更为重要的是郑和本人所具备的素质和条件适合于担任下西洋总兵正使一职,率领船队下西洋。 郑和少年时就在明军中服役,在明军中长大,后转入燕王府侍候朱棣。 郑和成年后,经受了战火考验,跟着朱棣参加\"靖难之役\",出生入死,转战南北,经历数次重大战役,具有实战经验。 郑和下西洋远航西洋第一次下西洋江苏省太仓市刘家港郑和下西洋起锚纪念地1405年7月11日(永乐三年六月十五)朱棣命正使郑和,副使王景弘率士兵二万八千余人出使西洋,造长44丈广18丈大船62艘,从苏州刘家河泛海到福建,再由福建五虎门杨帆,先到占城(今越南中南部地区),期间张辅讨平安南。 此后,郑和向爪哇方向南航。 时西爪哇东爪哇内战,西爪哇灭东爪哇,西爪哇兵杀郑和士兵170人,西王畏惧,献黄金6万两,补偿郑和死难士兵。 郑和下西洋(2)随后到三佛齐施进卿来报,海盗陈祖义凶横,郑和兴兵剿灭贼党五千多人,烧贼船十艘,获贼船五艘,生擒海盗陈祖义等三贼首。 在古里赐其王国王诰命银印,并起建碑亭,立石碑\"去中国十万余里,民物咸若,熙嗥同风,刻石于兹,永示万世\"。 1407年10月2日(永乐五年九月初二)回国,押陈祖义等献上,陈祖义等被问斩。 施进卿被封为旧港宣慰使。 第二次下西洋1418年《天下诸番识贡图》摹本1407年10月13日(永乐五年九月十三日),在郑和回国十几天后,就第二次下西洋了。 于公元1409年(永乐七年)回国。 这次航行过程中,郑和专程到锡兰,对锡兰山佛寺进行布施,并立碑为文,以垂永久。 碑文中记有\"谨以金银织金、纺丝宝幡、香炉花瓶、表里灯烛等物,布施佛寺以充供养,惟世尊鉴之\"。 此碑于1911年在锡兰岛的迦里镇被发现,现保存于锡兰博物馆中,是用汉文、泰米尔文波斯文所刻,今汉文尚存,是中斯两国友好关系史上的珍贵文物,也是斯里兰卡的国宝。 第二次下西洋人数据载有27000人。 第三次下西洋公元1413年11月(永乐十一年十一月),郑和率船队出发,随行有通译马欢,绕过阿拉伯半岛,首次航行东非麻林迪,1415年8月12日(永乐十三年七月初八)回国。 第五次下西洋公元1417年1月(永乐十四年十二月),郑和率船队出发,到达占城、爪哇,最远到达东非木骨都束、卜喇哇、等国家,公元1419年8月8日(永乐十七年七月十七)回国。 第六次下西洋郑和船队模型(2)公元1421年3月3日(永乐十九年正月三十日)出发,往榜葛刺(孟加拉),史载\"于镇东洋中,官舟遭大风,掀翻欲溺,舟中喧泣,急叩神求佑,言未毕,……风恬浪静\",中道返回,公元1422年9月2日(明永乐二十年八月十八)回国。 第七次下西洋郑和受命于宣德五年(1430年)六月。 此后的十月,明宣宗离京赴宣府一带巡阅。 按,明宣宗出巡或亲征共三次,第一次是宣德三年(1428年)九月,偷袭东北边外的兀良哈部,事发突然;第三次是宣德九年(1434年)九月至十月,巡至宣府[13],当时瓦剌最终攻杀了阿鲁台,北边形势大变,事出仓促。 与第一、第三次离京行为相比,第二次出巡是经过长期准备的,而恰与定策下西洋前后相联。 守备南京公元1424年(永乐二十二年)年初,朱棣命郑和前往旧港赐施进卿之子施济孙官印和官服,令他接替已故父亲的位置。 郑和未及成行,朱棣即已病死,明仁宗朱高炽即位,下诏停罢下西洋事业。 同年,仁宗病逝,明宣宗朱瞻基继位,要求郑和与王景弘谨守南京。
郑和航海图
《郑和航海图》,为明代航海图籍,原名《自宝船厂开船从龙江关出水直抵外国诸番图》,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航海图集。 该图是对于郑和下西洋航路的记录,约成于洪熙元年(1425)至宣德五年(1430)间。 图集运用中国画的山水画法,按航行之先后顺序,由右至左绘成平行、不计方向的图卷。 沿途标有山脉、岛屿、陆地等地形及军营、庙宇、桥梁、宝塔等建筑,并配针路和过洋牵星图的绘图方式,其准确程度为先人所无。 茅元仪收入《武备志》卷二百四十后改为书本式,共二十四页,包括茅元仪序一页,图二十页,《过洋牵星图》二页(四幅),空白一页。 该图以南京为起点,沿中国大陆东海岸,最远到达东非的慢八撒,所收地名500多个,是十五世纪中叶以前中国记载亚非两洲内容最丰富的地理图籍,对于引领世界航海业具有重要作用。 绘制时间洪熙元年(1425)至宣德五年(1430)间展开展开搜狗百科词条内容由用户共同创建和维护,不代表搜狗百科立场。
郑和是哪个朝代的人 郑和下西洋时间
郑和下西洋时间第一次下西洋1405年6月;第二次下西洋1407年10月13日;第三次下西洋1409年10月;第四次下西洋1413年11月;第五次下西洋1417年6月;第六次下西洋1421年3月3日;第七次下西洋1430年。 同年7月11日(六月十五日)朱棣命正使郑和率船队出使西洋。 郑和船队从苏州刘家河泛海到福建,再由福建五虎门杨帆,先到占城(今越南中南部地区),期间张辅讨平安南。 此后,郑和向爪哇方向航行。 船队到达爪哇时,正值时西爪哇与东爪哇内战,西爪哇灭东爪哇。 郑和保持冷静,没有贸然兴兵报复,此事得以和平解决。 郑和船队后到过苏门答腊、满刺加、锡兰、古里等国家。 在航行的终点古里,郑和赐其王国王诰命银印,并起建碑亭,树立石碑,碑文称古里国\"去中国十万余里,民物咸若,熙嗥同风,刻石于兹,永示万世\"。 郑和派人对陈祖义加以劝谕,陈祖义诈降,阴谋袭击郑和船队。 郑和识破了他,兴兵剿灭贼党五千多人,烧贼船十艘,俘获贼船七艘,生擒海盗陈祖义等三贼首。 1407年10月2日(永乐五年九月二日),郑和率船队回国,将陈祖义等献上,陈祖义等被问斩。 施进卿被封为旧港宣慰使。 不久,因郑和说天妃在下西洋中多有感应,朱棣下令派朱焯前往新落城的龙江天妃庙祭告。 第二次下西洋1407年(永乐五年),郑和在回国后不久就第二次下西洋了。 于1409年(永乐七年)回国。 这次航行过程中,郑和专程到锡兰,对锡兰山佛寺进行布施,并立碑为文,以垂永久。 碑文有汉文、泰米尔文及波斯文三种,三种文字的碑文分别针对佛陀、毗湿奴和真主表示敬意。 此碑于1911年在斯里兰卡被发现,现保存于斯里兰卡国家博物馆中。 金云铭等学者认为《明实录》及《明史·郑和传》将郑和第二次下西洋与第三次混作一谈,并通过考订将二者分开,但学界也存在不同的看法。 第三次下西洋1409年10月(永乐七年九月),郑和第三次率船队从太仓刘家港启航,费信、马欢等人会同前往,到达越南、马来西亚、印度等地。 回程时,郑和船队再次访问锡兰山国,亚烈苦奈儿诱骗郑和到国中,发兵五万围攻郑和船队,又伐木阻断郑和归路。 郑和发现归路被截断后,对属下说:\"贼寇主力已经出动,国都内一定空虚,并且他们会以为我们远道而来,力孤胆怯,不能有所作为。 若是出其不意进攻他们的国都,则胜利可期。 1411年7月6日(永乐九年六月十六日),郑和船队回国。 据《马哈只墓碑》碑阴刻记,郑和曾于该年末还乡,在12月7日(十一月二十二日)祭扫祖宗坟墓。 《致身录》《明史纪事本末》《云南通志》中则有郑和多次前往云贵寻访建文帝的说法(但《致身录》的可靠性有较大争议),傅维鳞《明书》亦称郑和\"数使滇黔百粤,领上密谕踪迹建文\"。 第四次下西洋1412年12月18日(永乐十年十一月十五日),郑和受命第四次下西洋。 据西安大学习巷清真寺的《重修清净寺碑》,郑和在出发前还曾邀请哈三担任通译,但所记郑和专程前往西安之事则存在争议。 此次航行中,郑和船队绕过阿拉伯半岛,首次到达东非麻林迪。 郑和至其国后,宣读诏敕,对国王等进行封赐。 1415年8月12日(永乐十三年七月初八),郑和船队回国。 10月10日(九月八日),郑和等于北京献俘,明廷按律法诛杀了苏干剌。 同年,麻林国因郑和使团的来访,遣使来中国贡献\"麒麟\"(长颈鹿),显示出郑和使团首次对东非沿岸国家所进行的访问取得了圆满的成功。 学者郑一钧认为,据《明史》和《非幻庵香火圣像记》等资料可推断除郑和曾封侯爵,时间当在郑和第四次下西洋后。 也有观点认为,据上述材料说郑和封侯存在误读。 另据冯从吾等记述,郑和在该次下西洋后还曾请求重修西安大学习巷清真寺。 第五次下西洋1416年12月28日(永乐十四年十二月十日),古里等国使者回国,郑和第五次受命率船队出发,送还使者并访问诸国,诸国中最远的木骨都束、卜喇哇、麻林等国家位于东非。 第六次下西洋1421年3月3日(永乐十九年正月三十日),郑和受命送还忽鲁谟斯等十六国使者。
明朝历史事件:郑和下西洋
明朝历史事件:郑和下西洋 发布时间:18-12-2915:35 但也有宦官为推动历史的进步和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七下西洋的郑和,其身份就是太监所以也有“三保太监下西洋”之说郑和,本姓马,小字三保,云南昆阳(今昆明市晋宁县)人。 第二年,明军平定云南。 正在这一年,郑和的父亲病故,由于家庭遭受如此变故,再加上当地连年战争,郑家的生活更加艰难困苦。 12岁的郑和被送到北平,成为燕王朱棣家的一名仆人,后之役”中,郑和跟随燕王朱棣南征北战,建立了不少战功。 朱棣登上皇位后对郑和更加信任。 永乐二年(1404年)朱棣亲笔写了一个“郑”字,赐他为姓,并提升他为内宫兼太监。 由于郑和小名“三保”,人们也叫他“三保太监”或“三宝太监”。 永乐三年(1405年)六月十五日,明成祖派遣郑和出使西洋,揭开了郑和七下西洋的序幕。 郑和七下西洋的具体情况是:第一次:水乐三年至水乐五年(1405~1407年)。 郑和为主使,王景弘为副使。 郑和出使西洋的主要人员有水手、官兵、采办、工匠、医生、翻译等27800多人。 郑和的船队,性能、装备及规模都是当时世界一流的。 船队中较大的船舶称为“宝船”。 宝船最大者长44丈、宽18丈,中者长37丈,宽15丈。 宝船船队满载丝绸、瓷器、金银、铜铁、布匹等物,航行路线为,从刘家港(今江苏太仓)出发,经福建一占城爪哇旧港(今苏门答郑和下西洋所用宝船模型岛东南部巨港)——南巫里(今苏门答腊班达亚齐即南锡兰(今斯里兰卡)—古里(今印度科泽料德)。 苏门答腊、古里、满刺加(今马来西亚马六甲)、小葛兰(今印度奎隆)、阿鲁(今苏门答岛中西部)等国国王遗使随船队来中国“朝贡方物”。 第二次:永乐五年至永乐七年(1407~1409年)。 在郑和刚回国十几天后,就第二次下西洋了。 主要访问了占城、爪哇、、暹罗(今泰国)、满刺加、南巫里、加异勒(今印南端)、锡兰、柯枝(今印度西南岸带)、古里等国。 郑和还专程到锡兰对锡兰山佛寺进行布施,并立碑为文,以做永久纪念。 第三次:水乐七年至永乐九年(1409~1411年)此次仍由刘家港启航,至福建开洋。 回国后,献俘于朝。 群臣主张杀掉他们,成祖宽大为怀,把他们遣放回国。 海外闻之,无不感服。 第四次:永乐十一年至永乐十三年(1413-1415年)此次,郑和远航至阿拉伯一波斯湾、红海、东非海岸一带。 郑和此次到了占城、爪哇、满刺加、锡兰、柯枝、古里、阿丹(今亚丁湾西北岸一带)、刺撒(今也门民主共和国亚丁附近)、木骨都束(今摩加迪沙)、麻林(今肯尼亚的马林迪)、卜刺哇、忽鲁漠斯、苏禄、彭享、沙里湾泥等地。 这次出访,满刺加、古里等19国都遗使朝贡。 第六次:水乐十九年至水乐二十年(1421-422年)。 郑和此次下西洋的主要任务是送忽鲁谟斯等16国使臣返国。 这次所到之处有占城罗、满刺加、榜葛兰(孟加拉)锡兰、古里、阿丹(阿拉伯半岛)、佐法儿、刺撒、溜山、柯枝、木骨都束、卜刺哇等地。 由于所到国家很多,多是分批、分队而行。 第七次:宣德六年至宣德八年(1431-1433年)。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明成祖去世,朱高炽继位,是为仁宗。 仁宗听从朝中一些大臣的意见,认为下四洋过于浪费,收效不大,属劳民伤财之举,决定停止下西洋的活动。 宣德六年(1431年)再次派郑和下西洋,27000余人分乘61艘船只从南京起航出发。 关于郑和下西洋的确切原因一直扑朔迷离。 有人认为是为了寻找下落不明的建文帝,有人认为是为了搜寻明朝建国前割据东南一方的张士诚或方国珍的余部有人认为,郑和下西洋是为了“耀兵异域”,“教化异族”,使海外诸国“宾服中国”;也有人认为是为促进海上贸易,建立海上大联盟。 但不管怎么说,郑和下西洋。
郑和下西洋的时间_郑和下西洋时间
说郑和下西洋是人类征服海洋的壮举,主要表现在下属三个方面,一是郑和下西洋是地理大发现的先导。 正是由于郑和下西洋在以后的百余年间一四九二年哥伦布到达美洲大六一,四九七年达加码90、为什么说郑和下西洋是人类征服海洋的壮举01:32/03:58在东南沿海人们最早中国人最早下就是大批量下南洋师在郑和下西洋的时候说来有意思。 郑和在西洋这个西洋者是南洋以西的地方,叫叫西洋,一般是印度洋等等以及非洲而真正的中医,而真正在郑和之后Domingo_Zhang77远道的西洋诸国由魏来朝贡,才又派出郑和,王景宏等出使呼鲁莫斯等国选与他们前来朝贡等他们以一利于认为前面各次郑和之下,西洋一直便是以开通航路,招赖西洋诸国来中朝朝贡为主明史简述作者吴涵现在讲第二部分,这一部分包括两个问题郑和下西洋的问题,资本主义萌芽问题,郑和下西洋首先说明西洋是指什么地方,明朝时候把现在的南洋地区统称为东洋和西洋,指的是现在的印度半岛,马来半岛,印度尼西亚,婆罗洲等地区45这个数字可谓庞大,永乐七年,郑和的船队从太仓刘家港起航,开始了第三次下西洋。 郑和船队先是离开瞻程,来到真浪,顺风到了找蛙,淡马锡,郑和在满自家建造仓库,夏西洋所需的钱粮货物都存放在这些仓库里正因为这样,直到现在尽管时间过去了五六百年,但是郑和到过的国家,很多地方都有纪念他的历史遗址,因为郑和叫三宝太监,所以很多地方都用三宝来命名,像郑和下西洋这样的事,以往历史上是没有的南京社守备就是从郑和开始的宣宗宣德五年公元一四三零年六月,皇上看到登基几年了,而路远的各方国还没有强来朝贡,于是下令郑和与王景宏等再次下西洋传历呼鲁摩斯等十七个藩国后,还朝郑和立永乐,洪熙,宣德三朝相后七次奉命出使西洋158在郑和下西洋之前,为了杜绝日本窝库对沿海的骚扰,融了二年,朱莉命郑和领雄兵十万顾延武的天下军国隶书上说十万个人以为十万就无可能,因为郑和后来下西洋的总兵力也只是一直在二万八千名左右徘徊郑和下西洋更让世界为之震惊,那么,整合下西洋的规模大到何种程度,明成祖又为何要派郑和下西洋先继续收听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中国人民大学毛佩琦教授讲述明朝的盛世之路皇上看到登基几年了,而路远的各藩国还没有强来朝贡,于是下令郑和与王景宏等再次下西洋传历呼鲁摩斯等十七个藩国后,桓朝,郑和立,永乐,洪西,宣德三朝相后,七次奉命出使西洋正因为这样,直到现在,尽管时间过去了五六百年,但是郑和到过的国家,很多地方都有纪念他的历史遗址,因为郑和叫三宝太监,很多地方都用三宝来命名,像郑和下西洋这样的事一二六零元朝建立一二七六年,元朝灭亡,南宋一二七六元朝灭亡。
郑和下西洋时间
精选回答第一次下西洋是1405年6月。第二次下西洋是1407年10月13日。第三次下西洋是1409年10月。第四次下西洋是1413年11月。第五次下西洋是1417年6月。第六次下西洋是1421年3月3日。第七次下西洋是1430年。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船和船员最多、时间最久的几次海上航行,比欧洲国家航海时间足足早了半个多世纪,是明朝强盛的直接体现。郑和的航行比葡萄牙、西班牙等国的航海家都要超前,比如说哥伦布、麦哲伦、达伽玛等人,被称为是\"大航海时代\"的先驱,是唯一的东方人,更是比马汉早五百年提出海权论。1、马虎眼是一个汉语词语。2、读音是mǎhǔyǎn。3、意思是蒙混骗人的手段。...1、马讽,字良弼,金代漷阴县(今通州)人。2、国初以燕与宋,讽游学汴梁,登宣和六年进士第。3、宗翰克汴京,讽归朝,复登进士第,调蔚州广灵丞,迁雄州归信令。...
著名的郑和下西洋的时间具体是在什么时候
第二次下西洋 1407年10月13日 。第三次下西洋 1409年10月 。第四次下西洋 1413年11月 。第五次下西洋 1417年6月。第六次下西洋 1421年3月3日 。
著名的郑和下西洋的时间具体是在什么时候?
著名的郑和下西洋的时间具体是在什么时候?郑和七次下西洋的具体时间如下:第一次下西洋1405年6月。第二次下西洋1407年10月13日。第三次下西洋1409年10月。第四次下西洋1413年11月。第五次下西洋1417年6月。第六次下西洋1421年3月3日。第七次下西洋1430年。郑和七次下西洋的具体时间如下:第一次下西洋1405年6月。第二次下西洋1407年10月13日。第三次下西洋1409年10月。第四次下西洋1413年11月。第五次下西洋1417年6月。第六次下西洋1421年3月3日。第七次下西洋1430年。
著名的郑和下西洋的时间具体是在什么时候
著名的郑和下西洋的时间具体是在什么时候第一次下西洋1405年6月。 第二次下西洋1407年10月13日。 第三次下西洋1409年10月。 第四次下西洋1413年11月。 第五次下西洋1417年6月。 第六次下西洋1421年3月3日。 第七次下西洋1430年。 拓展资料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船只最多(240多艘)、海员最多、时间最久的海上航行,比欧洲国家航海时间早半个多世纪,是明朝强盛的直接瞎旅体现。 郑和的航行之举远远超过将近磨渣一个世纪之后的葡萄牙、西班牙等国的航海家,如麦哲伦、哥伦布、达...。 第一次下西洋1405年6月。 郑和的航行之举远远超过将近磨渣一个世纪之后的葡萄牙、西班牙等国的航海家,如麦哲伦、哥伦布、达伽玛等人,堪称是“大航海时代”的先驱,是唯一的东方人,更是比马汉早五百年提出海权论,更有说法称郑和最早发现美洲、澳洲、南极洲。 1405年7月11日(明永乐三年)明成祖命郑磨游凳和率领庞大的二百四十多艘海船、二万七千四百名船员组成的船队远航,访问了30多个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加深了中国同东南亚、东非的友好关系。 每次都由苏州刘家港出发,一直到1433年(明宣德8年),他一共远航了有八次之多。 最后一次,宣德八年四月回程到古里时,在船上因病过逝。 民间故事《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将他的旅行探险称之为三宝太监下西洋。 参考资料:郑和下西洋_百度百科。
郑和下西洋分别时间顺序
郑和下西洋分别时间顺序 2、几个月后,郑和二次出海。此次航行路线同前一次差不多,也是历时两年。 3、1409年夏,郑和第三次统领船队出国。 此次航行仍以东印度洋为中心,并在满刺加建立排栅城垣,盖了仓库,作为海上贸易的中转站。 5、1417年5月,郑和船队第五次出海远航,这次出海的主要任务是护送19国使臣回国,郑和船队到了东非沿海最南的地区。 6、1421年7月,郑和船队六下西洋,护送16国使臣回国。 郑和亲率的船队到达了东非海岸,并在宝船上设宴招待各国宾朋,1423年返航时带回香料等珍品。 推动了所到之侍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改进了那里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同时也吸纳了海外各国文化的长处,引进了异域的种植业、加工业,发展了生产。 运入的药材、香料等产品,丰富了中医药学的宝库,改善了人们的饮食结构,有利于人民的健康。 第一次下西洋 永乐三年(一四零五年)六月,三宝太监郑和[6]第一次下西洋 第二次下西洋 永乐五年九月十三日(1407年10月13日)。 第三次下西洋 永乐七年九月(1409年10月)皇上命正使太监郑和、副使王景弘、候显率领官兵二万七千余人,驾驶海舶四十八艘, 第四次下西洋 永乐十一年十一月(1413年11月)正使太监郑和,副使王景弘等 第五次下西洋 永乐十五年五月十六日(1417年6月)总兵太监郑和,在泉州回教先贤墓行香,往西洋忽鲁谟斯等国公干,永乐十五年陵猛并五月(1417年6月)出发, 第六次下西洋 永乐十九年正月三十日(尺迹1421年3月3日),明成祖命令郑和送十六国使臣回国。 第七次下西洋 宣德五年(1430年)宣德帝以外番多不来朝贡,命郑和往西洋忽鲁谟斯等国公干,随行有太监王景弘、李兴、朱良、杨真,右少保洪保等人。 第七次下西洋人数,根据明代祝允明《前闻记下知裂西洋》记载,有官校、旗军、火长、舵工、班碇手、通事、办事、书弄手、医士、铁锚搭材等匠、水手、民梢等共27550人。 郑和七次下西洋时间为1405-1433 1405年7月11日,满载着2.7万余人的庞大船队,从太仓刘家港出发。 1407年秋,郑和带回了爪哇等国的朝贡使节和数十船商贸换回拍含的异域珍品,完成首次航行。 几个月后,郑和二次出海。此次航行则中路线同前一次差不多,也是历时两年。 1412年11月,明成祖下达第四次航海命令。 这一次,郑和船队继续往西,将东非沿海列入了航程之内,进一步扩大同海外各国的交往与贸易。 此次航海时间较长,郑和于1415年回国,分遣船队一年后返回。 第七次下西洋历时3年多,郑和船队走访了近20个国家,还派出随员特地到伊斯兰圣地麦加朝圣。 1条折叠回答 推荐律师服务: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一对一沟通
郑和下西洋
郑和的结拜姐姐宋莲芯,也被奸臣所谋。 登基之初,他赐马和姓\"郑\",随之,悄然改变朱元璋的禁海国策,任命35岁的郑和为统率大明宝船队下西洋的钦差总兵官。 永乐三年7月11日,郑和率二万七千八百余人,从南京、太仓一带至福建长乐太平港扬帆出海。 郑和宝船带领着庞大的大明船队,从此开始长达28年的海外宣扬国威和寻求贸易的远航。 朱棣是大航海的决策者和组织者。 从船队出海的郑和下西洋第一天起,他就在陆地上指挥、控制和支持着这一伟大的航程。 他下令在江浙、福建、广东、湖北一带造船,并在全国范围扩大瓷器、丝绸、茶叶等出口货物的生产。 同时,借大航海之机实施永乐盛世,开始编纂《永乐大典》,疏浚京杭大运河。 他还与姚广孝微服私访,恢复生产,与民休息。 徐皇后也励行节俭,并抱病亲身劝桑。 从而,使国家迅速实现了复兴,为下西洋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物质保障。 郑和率船队第一次下西洋,恢复了明王朝对南洋诸岛的管辖,命名了景弘岛、永乐群岛等。 此间,郑和船队的一项重要使命,就是打击大海盗陈祖义。 此人在南洋地区多年为非作歹,无人治服,致使大明与南洋航道不通。 郑和率船队与其斗智斗勇,终于为南洋各国除了一害。 大明宝船队在访问了南洋和南亚的占城、爪哇、苏门答腊、锡兰、古里、旧港等国家和地区,所到之处,均推行和平外交,迅速发展了大明王朝在海外的影响,尤其和当时的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印度南部海域地区的人民,结成了无比亲密的关系。
郑和下西洋
如果当年进行地理大发现的不是西方,而是明朝的郑和舰队,那么今天的国际历史,又会是一番什么样的景象呢如果你想知…郑和最后的远航:第七次下西洋,除了麒麟还带回了什么十八般兵器,样样精通[图片]作者|冷研作者团队-文定字数:5954,阅读时间:约12分钟编者按:每当提及明代的\"郑和下西洋\",往往被认为是明朝国力强盛和中国走向世界的标志。 大家也都清楚,郑和下西洋与当时的明主朱棣有关。 正所谓,人亡政息。 朱棣死后,下西洋的计划也就搁浅了。 不过,本文则要说的是朱棣去世后,郑和最后一次,也就是第七次下西洋的故事。 [图片]永乐皇帝朱棣去世后,明仁宗朱高炽即位。 他对父亲新建的北京城也没有什么好感,他计划一步步…明朝郑和下西洋用的宝船在当时究竟有多强冷兵器研究所十八般兵器,样样精通[图片]作者|冷研作者团队-黎子堂字数:3161,阅读时间:约6分钟编者按:关于郑和宝船,一直以来受到学术界乃至民间的广泛关注。 但关于宝船的武备问题的讨论,则过于简略。 主流说法都认为这是一支和平舰队,故讨论重点都在其经济政治影响。 但哪怕是维和部队,也要配备强大的军备以保护自身。 郑和船队作为有着耀兵异域职责的远洋部队,自然也会有强大的军事力量。 所谓\"不服则以武慑之\",说明船队是拥有在东南亚破军灭国的实力的。 故…1421郑和发现世界--发现美洲--可信吗kxcaca131我在山中骑行,那里山野空旷,花枝遍地,自由像天空般无边无际不学韩国,只是我心里一直萦绕一个问题,西方科技文明来源是那里难道是凭空出现中国难道真的对近代科技发展毫无贡献今天,我订购了加文·孟席斯先生2002年出版的《1421:中国发现世界》,对于中国人发现美洲说法想了解一下。 当年,加文·孟席斯顶着西方人的压力出版了这本书,西方的学术界对于这种不利于西方的言论基本无法接受,而中国人又骂他是民科,神话小说作者。 像他那样的人,我能理解,他只想活的明白罢了。 不管…在明朝的靖难之役中,大家心理上是会偏向建文帝朱允炆还是朱棣左仆射敢将金线绣江山,不意随针千秋寒。 他干的事才是真皇帝该干的事。 朱元璋狂生不止,把儿子封到全国,怎么还得再弄出来一个八王之乱还是七国之乱朱允炆是朱元璋的孙子,又不是儿子,上顶着全是叔叔辈,你没把这群老王爷收拾了,人家怼你两句你都得忍着,不想忍你二十多个叔叔在全国各地都待了十几年,你不爽,人家给你使点绊子,…郑和下西洋对明朝有哪些好处直接去翻明朝人自己的记录。 王圻的《续文献通考》总结的最好:\"通华夷之情,迁有无之货,减戍守之费,又以禁海贾、抑奸商,使利权在上。 \"咱们把这段话拆开来看。 \"通华夷之情\"是外交。 \"迁有无之货\"是经济。 \"禁海贾、抑奸商,使利权在上\",是政治。 综合来讲,就是郑和下西洋给明朝带来了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多方面的好处。 很多懂王要说了。 明朝人搞朝贡贸易,是厚往薄来。 人家上贡…如何评价「郑和下西洋」秦岭一白宝鸡市金台区秦岭一白的山货坊经营者中国历史上有三个很厉害的太监,他们的成就让众多功能齐全的男人都自叹不如。 科技狂人蔡伦:研发改进造纸工艺,让人人都用的起纸分泌大师童贯:丧失男性荷尔蒙后,硬生生长出大胡子航海专家郑和:领导大明特种部队,华丽丽七次下西洋其中,郑和的身世最为凄惨,惨到谁都无法正视那段历史。 郑和在现有史料中第一次出场,已经是被阉割的10来岁小男孩。 经过两年岗前培训…如果郑和及其船队在到达和东非阿拉伯半岛没有返回,而是继续向西走,会发生什么康修斯对于这类问题,其实很多人都有误区,即认为\"航海=近代资本主义甚至工业化\",然而这两者其实并无直接关联,元明时期经营西洋,其实跟汉唐时期经营西域,并没有本质不同。 历史上明朝主动停下西洋,因此等到葡萄牙人来到印度洋时,发现了一堆明朝人留下的据点废墟(甚至有的被葡萄牙人原址重建了继续用),而如果明朝没有主动退出,也许会发生明朝版海洋版的怛罗斯之战,胜负如何另说,本质都还是古代世界的传统模式而已。 在西方地理大发现前,曾经出现过很多张世界地图,图上已有美洲和南极洲准确地形。 这些地图的原图,孟席斯认为来源于中国明朝郑和下西洋时的郑和舰队,后被随船的意大利人带回欧洲,欧洲所谓的地理大发现都是在这张原图基础上进行的。 如果说1421年郑和舰队首先发现美洲并环游世界并绘制了世界地图,从逻辑上说一点没毛病,15世纪前,中国是这个世界上科技最先进的国家,…如果古代中国夺把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纳入版图对中国和世界会有何影响胖胖安码农久矣这件事发生的前提就是「明朝」的天下观改变。 从内卷化农业文明成为外向型唐朝化文化。 那就「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 如果去欧洲,晚上一开始会常去酒吧,后来会少去。 费腰。
郑和下西洋
三宝聪明好学,有智谋韬略,又懂兵法,在\"靖难\"中立了不少战功。 就当时的航海技术说来,西洋是海陆险远的地方。 袁忠彻想了想,说:\"无论从相貌还是才能,三宝在宦官中都是没说的,完全可以胜任。 \"郑和是回族,远祖从西域来到中国,祖父和父亲都曾有过航海的经验,郑和生活在这样一个家庭里,懂得了一些进行海外贸易的知识。 所以,郑和确实是完成明成祖联络各国、发展海外贸易的最好人选。 郑和接受了明成祖的特别使命,经过充分准备,各方面都就绪之后,选定吉日,启程远航。 郑和告别了欢送的官员和黎民百姓,登上船队中最大的船只--宝船,缓缓向东驶去。 这只船队总共有208艘船,光是长44丈、宽18丈的宝船就有62艘,其中有航海技术人员、管理事务人员和翻译、医生等。 郑和此次下西洋,加强了与亚非各国相互间的了解,发展了海外贸易。 从永乐三年到宣德八年(公元1405到1433年),郑和七次率船队远航,28年的航海活动,耗尽了他的心血。 宣德八年三月中旬(公元1433年4月上旬),这位伟大的航海家在最后一次航行的归途中,病死在印度半岛的古里(今印度科泽科德)。
郑和下西洋时间
郑和下西洋时间 时间为1405-1433 几个月后,郑和二次出海.此次航行路线同前一次差不多,也是历时两年. 1409年夏,郑和第三次统领船队出国.此次航行仍以东印度洋为中心,并在满刺加建立排栅城垣,盖了仓库,作为海上贸易的中转站.在从古里回航途中,郑和还在锡兰跟亚烈苦奈尔国王打了一仗,凯旋归来. 1412年11月,明成祖下达第四次航海命令.这一次,郑和船队继续往西,将东非沿海列入了航程之内,进一步扩大同海外各国的交往与贸易.此次航海时间较长,郑和于1415年回国,分遣船队一年后返回. 1417年5月,郑和船队第五次出海远航,这次出海的主要任务是护送19国使臣回国,郑和船队到了东非沿海最南的地区. 1421年7月,郑和船队六下西洋,护送16国使臣回国.郑和亲率的船队到达了东非海岸慢八撒(今肯尼亚的蒙巴萨港)、竹步(今索马里)等国,并在宝船上设宴招待各国宾朋,代表明成祖赐以丝、瓷、铁器等物品,1423年返航时带回香料等珍品. 1431年初,明宣宗继承祖父明成祖伟业和雄心,再次诏令郑和出海.第七次下西洋历时3年多,郑和船队走访了近20个国家,还派出随员特地到伊斯兰圣地麦加朝圣.
郑和下西洋时间
郑和下西洋时间:1405年—1433年。 郑和下西洋是明代永乐、宣德年间的一场海上远航活动,首次航行始于永乐三年(1405年),末次航行结束于宣德八年(1433年),共计七次。 由于使团正使由郑和担任,且船队航行至婆罗洲以西洋面,故名。 在七次航行中,三宝太监郑和率领船队从南京出发,在江苏太仓的刘家港集结,至福建福州长乐太平港驻泊伺风开洋,远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拜访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 其中包括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亨、真腊、古里、暹罗、榜葛剌、阿丹、天方、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地,目前已知最远到达东非、红海。 扩展资料 郑和下西洋结果 宣德九年(1434年),王景弘率船队出使苏门答腊等南洋国家,船队约在年末回国。 宣德十年(1435年),宣宗去世,明英宗继位。 同年,随王景弘船队入贡的苏门答腊国王之弟哈尼者罕奏国王老耄,明廷嘉许老王,令老王之子嗣位。 正统元年(1436年),明廷遣古里、苏门答腊等十一国使臣随同爪哇使臣出航,并请爪哇国王分送其他国家的使者回国。 一说,辅政大臣还曾于该年以明英宗的名义命南京守备太监王景弘停罢采买营造,并由此终止下西洋贸易。
郑和下西洋
而郑和船只的在大海上航行时,主要就是依靠风力和水手划桨产生的动力,所以像这种船只,有风时还好,万一遇到没有一丝风的时候,也只能依靠水手拼命划桨,如此看来,郑和下西洋也是件不容易的事。 所以为了节省人力,郑和下西洋并不是随便找一个时间点就去海上航行了,而是找准了风季。 当海面挂起了东北季风时,郑和的航行路线正好与季风的吹拂方向相同,因此是顺风,这就可以节省很多人力。 此外,郑和宝船在设计时,在人力、橹长以及摇橹施展的空间这三者之间取了一个合适的量,使得人在摇橹时可以付出较小的力量。 而郑和下西洋这一举国壮举,不仅是人类探索海洋的新尝试,更是古代科技在航海上的成功应用,不依靠发动机,仅凭风力和人力便可以横穿印度洋,古人的智慧真的不服不行。
郑和下西洋时间郑和七次下西洋历时多久
郑和下西洋时间郑和七次下西洋历时多久1405到1433年,历史28年。郑和首次航行始于永乐三年(1405年),末次航行结束于宣德八年(1433年),共计七次。由于使团正使由郑和担任,且船队航行至婆罗洲以西洋面(即明代所谓“西洋”),故名。在七次航行中,三宝太监郑和率领船队从南京出发,在江苏太仓的刘家港集结,至福建福州长乐太平港驻泊伺风开洋,远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拜访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包括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亨、真腊、古里、暹罗、榜葛剌、阿丹、天方、...